交流融通 互利共赢——在闽粤桂见证海上丝路交流合作新局面
类别:他山之石 发布时间:2017-06-21 浏览人次:1716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2017-06-21
【字号 大 中 小】 【我要打印】
“我们以东南亚为重点区域,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举、经济合作与人文融合并重,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取得新进展。”6月12日,谈起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黄祥谈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海港口行采访团说。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省区巧借东风,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港口的交流合作,逐步走出了一条互联互通共赢、民心相通融合的新路子。
扩容“朋友圈” 交流方式多样
“因为此前合作愉快,德国汉堡港在与厦门港签署友好港协议后,去年7月又顺利与我们结成友好港。”广州港务局副局长袁越介绍道。
港口“结对子”,逐渐成为中国港口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交往的重要方式,扩大了各自“朋友圈”。
广东省港口与国际港口缔结友好港64对,其中16对为东南亚、中东、西非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港口,开通航线234条。2019年,被誉为国际港航届“奥林匹克盛会”的世界港口大会将在广州召开,更将为广州港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合作空间。
“我们计划在此期间,与更多的国际港口建立友好关系,探讨成立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合作机制,为港口城市联盟夯实基础。”袁越表示。
地处东南沿海、紧邻台湾海峡,福建在加强与台湾港口的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了福建港口与东盟国家港口的常态交流机制,加大友好城市缔结力度,促进福建、东盟、台湾三地间的物资和资金流动。近4年来,福建省港口与“海丝”沿线国家14个港口结为友好港。
“在友好港合作框架下,我们正尝试根据不同港口的特点创新合作模式。”福建省交通运输集团副总经理陈乐章表示,与不同的“群友”开展人员、培训、技术等方面的交流,为新辟航线、资产并购等提供了机会,也为拓展全球航运业务提供了支点,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福建港口在物流、经贸等方面的集聚辐射作用。
聚焦产能合作 经贸交流上台阶
发挥地缘优势,与本地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致力于国际产能合作,已成为沿海省区提升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层次和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方式。
“作为海丝国际合作的旗舰项目,中马钦州产业园与马中关丹产业园一道,将努力培育跨国产业链和服务链,升级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产能合作。”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高朴介绍,凭借北部湾港口提供的良好条件,广西将与马方一道把“两国双园”建设成为“东盟商谷”,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提供新的范本。
采访团还了解到,依托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及自贸区制度创新等形成的畅通海上运输通道,3省区与沿线国家加强港口合作,实现互联互通共赢。一方面,中国港航企业主动“走出去”,建设境外经贸产业合作园区和制造业基地,实现了在更大范围布局产业链和供应链;另一方面,有效地“引进来”,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及全球领先企业在沿海港区及临港产业园区投资建设。
在福建,目前有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成运营的码头泊位33个,拟建、在建码头项目18个,总投资约120亿元。2016年,福建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22.3亿美元,同比增长61.6%。
广东、广西也积极采用双边或多边、跨区域、投资、贸易、金融等合作方式,广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国际机构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仅广州港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港口就达20多个,开辟集装箱班轮航线66条。今年1月至5月,广州港对这些港口进出口箱量累计完成超过45万标箱,同比增长15.7%。
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工商企业——招商局,则是我国港航企业“走出去”的代表。目前,招商局正发挥自身优势,全方位、全产业链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把经过30多年摸索总结的“前港—中区—后城”的“蛇口模式4.0”在“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城市推广、复制,推动当地港口城市高效高质发展。
“蛇口工业区通过30年前港、中区、后城的开发建设,从当年的小渔村变成如今富有邮轮母港特色的低碳新港城,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港口中有很多与当年的蛇口类似,具有先决复制条件。”谈起“蛇口模式4.0”,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林表示,吉布提港就是很好的例子。通过因地制宜做好“前港—中区—后城”的建设布局后,招商局帮助吉布提政府以最小代价、最佳路径实现了老港区的转型升级,吉布提港被逐步打造成区域航运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和区域商贸中心。
目前,招商局有境外实体机构184家,在1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49个港口,形成了遍布东南亚、南亚、非洲、欧洲、大洋洲的港口、物流、金融及产业园区网络,成为中外交流合作的重要海外支点。
着眼民心相通 人文技术交流渐入佳境
在经贸合作不断升级的同时,人文与技术交流也渐入佳境。
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福建、广东、广西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加强了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福建充分发挥海外侨胞的桥梁作用,引导海外闽籍侨胞积极参与当地政治和社会事务;厦门大学建立了马来西亚分校,成为我国公立大学在海外开办的第一所分校。广东与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斯里兰卡等国家的港口管理部门、企业进行了深入交流。广西依托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合作委员会、中国—东盟交通部长会议等,与东盟国家地方政府形成广泛共识,并就海上航线开展合作,畅通中国—东盟国际海上运输大通道。
与此同时,海事部门积极与东盟等国家海事部门交流合作。
广东海事局在与东盟国家开展周边海域海上搜救合作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VTS值班人员能力建设与培训,在邮轮港口国监督检查方面与东盟国家开展了合作,推动邮轮产业发展。
广西海事局正研究制定《服务“一带一路”和中国东盟合作平台的若干举措》,努力将向南、向海合作推向深入。此前,该局借助广西的少数民族语言与越南、老挝、泰国等国语言相通的特性,主动对接或引导培育东盟海事文化,并在海事管理、海上通信、海上搜救、航海教育培训等方面展开了深入交流。
福建海事局通过开展《中国与中东欧海事合作研究》课题研究,探询中国与中东欧海事管理合作路径,加大国内外专业人员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力度;围绕保海峡平安的共识与台湾有关方面加强搜救合作,在保障海上安全的同时,推动两岸航运互惠共赢效应逐步显现。
各个层面的交流与合作,成为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认同和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